中国品牌集体爆发:智能化成竞争胜负手

过去一个季度,中国品牌集体在汽车市场上录得了48%的份额,较2021年同期增长9.7个百分点,前5强有3强是中国品牌。这一成绩达到了中国品牌历史最好水平。而新能源车的最新渗透率已接近30%,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最新渗透率为46%,主流合资品牌不到5%。

 

 

中国品牌集体爆发:智能化成竞争胜负手

 

根据最新3月的交付量来看,造车新势力的排名也依然暗潮涌动,随着零跑汽车交付量破万,冲到第四位,“五虎”开始打破“三强”格局。

 

上半场:通过新能源车实现换道超车

 

在前不久的百人会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认为,如果把新能源汽车看作是全球品牌竞争的上半场,那么智能网联汽车就是竞争的下半场。

 

中国品牌在上半场取得了巨大优势。

 

如今,在全球20大新能源汽车公司中,中国公司独占8家。中国汽车换道超车的趋势已势不可挡。“通过抓住新能源汽车的机会,我们这些年实现了换道超车。”苗圩说。

 

中国品牌能在上半场取胜的关键在于它们都设身处地站在用户最本质的需求去设计产品,这一点在造车新势力阵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蔚来能胜出的关键在于它将用户服务做到了极致,它们将用户看作是自家人,主动与用户交朋友。其创始人甚至会定期参与用户活动,与广大用户打成一片。蔚来用户甚至会自费帮助蔚来做宣传。这足以证明蔚来这家品牌在用户心中的高大形象。

 

理想汽车能将单款车做成爆款的关键在于其差异化的定位。其首款车理想ONE另辟蹊径采取了增程电动技术路线,该技术巧妙地抓住了一二线城市高端用户对于环保、家庭、长途旅行的多重需求。放眼整个市场,理想ONE可能是满足以上需求的唯一选择。

 

小鹏汽车则把握住了智能汽车这个行业趋势,它在企业理念和产品设计方面体展现出智能化运营本领,让它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独有的“智能化”形象。小鹏汽车的交付在2021年位居新势力第一,很大程度上都因为它的智能化本领。

 

中国品牌集体爆发:智能化成竞争胜负手

 

而最近开始被外界关注到的——零跑汽车,也有其独特的一面。

 

在过去的3月,零跑单月销量首次突破万辆,环比增长193%,实现月交付量同比增速连续12个月增长200%的壮举,2022年第一季度累计交付量更是同比增长超过400%。凭借着如此抢眼的表现,零跑成为2022年新能源车市场上最大的一匹黑马。

 

零跑目前主销的两款车是T03和C11,前者定位“高端智能纯电小车”,后者定位全智能超享电动SUV。它们将质价比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T03是同级车中唯一拥有80kw功率的纯电小车,其最大续航达到403公里,同时是10万元以内唯一具备L2级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车型;C11则是20~25万万级别SUV新标杆,让消费者用主流合资紧凑级SUV的价格享受到豪华车的待遇。

 

可见,不论是蔚小理,还是零跑,它们的身上都散发着独特的品牌气质,这是它们的产品广受欢迎的本质原因。

 

中国品牌集体爆发:智能化成竞争胜负手

 

下半场:智能汽车是胜负手

 

苗圩还强调,虽然中国品牌在上半场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决定胜负手的关键还是在下半场。

 

幸运的是,中国品牌在打造可生长的汽车方面同样领先全球。

 

根据车云每月出品的“智能汽车销量榜”,同时具有L2级和可OTA功能的智能汽车的最新渗透率目前只有不到18%,远不及新能源车的普及程度。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是占据市场80%份额的燃油车的智能化渗透率脱了后腿。

 

车云统计显示,目前燃油车的智能化渗透率只有11.6%,而新能源车的智能化普及率却高达40.4%。二者相差接近4倍。

 

中国品牌集体爆发:智能化成竞争胜负手

 

而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品牌在智能化领域的建树同样做到了全球领先。

 

上述“智能汽车销量榜”显示,新能源乘用车领域中智能汽车销量最好的10大品牌中,有7大品牌是中国品牌,其中有4个是造车新势力,分别为蔚来,小鹏,理想,零跑。

为何中国品牌不仅在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着绝对领先的地位,而且在智能汽车领域同样有着一骑绝尘的表现?

 

这是因为中国品牌更懂中国用户。

 

世界权威调研机构J.D. Power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对于智能化配置的需求非常高涨。在影响购车决策的七要素中,汽车智能化体验占据了 14%的权重,且有24%的意向购车者认为汽车的智能化体验是其最重要的购车考虑因素。

 

该机构同时还研究发现,缺乏新技术或科技感已成为潜客人群第三大购车顾虑。

 

中国品牌集体爆发:智能化成竞争胜负手

 

造车新势力在解决了用户的续航焦虑这一基本需求外,还为用户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油车的智能化体验。当一台类似于功能手机的传统车和一台类似于智能手机的智能车让用户二选一时,用户几乎用脚投票都会选择后者。

 

 

前述的零跑为何会在今年展现出有点异军突起的意思,就是因为其把握住了用户对智能化的需求,旗下首款旗舰车型零跑C11在开始交付到现在为止的半年内,实现了三次的OTA升级,让用户真切感受到了可生长汽车的魅力。

 

中国品牌集体爆发:智能化成竞争胜负手

 

零跑是新车交付半年内OTA频率最快的造车新势力之一。定期推送OTA,不仅能留住现有客户,还会提升未购车用户的兴趣,从而助力新车销量稳步增长。

 

C11的最新OTA一次性升级了20余项功能,带来了9项智能驾驶功能。比如新增的ICA智能巡航辅助,可实现自适应巡航(ACC)和车道保持系统(LCC)组合后的功能。它还新增了远程泊车功能,这是最受用户喜爱的智能化功能之一。

 

 

中国品牌集体爆发:智能化成竞争胜负手

 

在智能座舱的升级方面,零跑又为C11的用户带来了多项全新功能,极大丰富了用户在车内的娱乐体验。比如,C11新增千万级音效调音,据悉优化后的效果可与百万级豪车的音响系统比肩。同时还新增了雷石KTV、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新增歌曲MV等娱乐功能。

 

中国品牌集体爆发:智能化成竞争胜负手

 

难怪国外品牌在反思自己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表现不佳时说道:“对于国外用户来说,在中控屏上实现卡拉OK功能可能并不重要,但许多中国客户喜欢这样的功能,当我们不提供这些功能时,他们会感到失望。”

 

中国品牌集体爆发:智能化成竞争胜负手

 

将全域自研理念坚持到底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近期表示,小鹏的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90亿元,2022年单年的研发投入预计会是过去的两年之和。蔚来董事长李斌在上一季度的财报发布会上也表示,2021年,蔚来的研发支出达45.9亿元,同比增长84.6%,而且主要集中在新产品以及全栈自动驾驶等核心领域。

 

可以看出,造车新势力之所以能带给用户常用常新的美好体验,是因为它们对智能化领域研发的长期投入策略。

 

作为有理工男标签的零跑,从2015年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全域自研战略,是造车新势力中较早提出自研的创新品牌。

 

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表示,在过去的7年时间,零跑主要以练内功为主,希望将技术功底打扎实。零跑在去年广州车展上进一步升级了自研战略,提出了“软件+硬件”的全域自研战略。

 

朱江明解释称:“目前行业通识的全栈自研,主要是指自研软件。而零跑提出的全域自研,是软硬一体的自研,既自己研发核心零部件,也自研核心软件算法。

 

中国品牌集体爆发:智能化成竞争胜负手

 

零跑将自研的部分主要聚焦在智能动力、智能座舱,以及智能驾驶的软件和硬件。朱江明将智能座舱、智能动力和智能驾驶类比成智能电动汽车的三大件。他坚持要将未来汽车三大件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

 

目前,零跑汽车已实现了数量可观的自研成果。

 

智能动力部分,在过去6年,零跑自主研发掌握了大功率碳化硅控制器、可变架构油冷电驱、三合一电驱,以及直驱增程油冷电机等硬件技术

 

智能座舱部分,得益于零跑自主研发了空调、座椅等功能控制器,因而能实现高度智能化并可持续迭代的智能座舱功能。比如,零跑汽车的智能座舱具备个性化、自学习、可成长的特点。

 

 

中国品牌集体爆发:智能化成竞争胜负手

 

 

在智能驾驶领域,零跑坚持芯片、算法、感知、数据的全域自研。 “能够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以及带来更好的协同。”朱江明说,零跑坚持自主开发智能驾驶的核心零部件和算法软件,所带来的优势远不止此。

 

可见,能时刻为用户带来惊喜的最大推手是中国品牌坚持到底的自研战略。该战略也是中国品牌想真正成为全球品牌的技术基石。

 

中国品牌集体爆发:智能化成竞争胜负手

 

车云小结

 

在竞争的下半场,随着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中国品牌对外资品牌的降维打击速度将变得更快,中国汽车换道超车的进程也将被持续提速。

 

而那些从一开始就将自研战略奉为生命的中国品牌,将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绽放出绚丽的烟花。像零跑这些冉冉升起的中国新星,或将能实现中国几代汽车人一直渴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一个真正的汽车强国。

标签:中国品牌

免责声明: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信息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及其描述,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QQ:26887486),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zhongzhouauto.com/article/21/20063.html

CopyRight © 2020- zhongzhouaut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郑州思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备案编号:豫ICP备18046062号-6
地址:中国·郑州市郑汴路和未来路交叉口绿都广场B栋1908室合作QQ:81307333邮箱:81307333@qq.com
部分文章或图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