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造车新势力再度“火热”,蔚来、小鹏、理想等多家车企1月销量突破5000辆,让人们看到了造车新势力增长的希望。然而还未来得及庆祝,2月份销量就出现环比大幅下降,已经上市的造车新势力企业的股市更是在震荡中不断下跌,市值也在持续蒸发。从2月1日至3月5日,三家国产造车新势力公司的市值蒸发了548.43亿美元,如果加上特斯拉,市值则蒸发近3000亿美元。
不过,造车新势力股市的这种短期波动并未影响跨界者纷纷踏进造车领域。近来,有关苹果、百度、小米等科技巨头造车的消息不断传出,传统车企也在加快进攻新能源汽车市场,他们凭借各自在科技、智能等软硬件上的实力,给现有造车新势力格局带来较大的压迫感。
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赛道变得越来越拥挤。这不禁让人思考,现有造车新势力是否有与之一搏的可能,未来能够存活下去的企业有几家?
“头部”悲喜交加
销量突破市值却蒸发近3000亿美元
近日,蔚来、理想都公布了2020年财报。虽然实现了销量增长、毛利转正,但是仍旧亏损,尚未摆脱缺钱的困境。特别是进入2月份以来,四家造车新势力上市公司的股价就在震荡中不断下跌,市值持续蒸发。
数据显示,截至3月5日收盘,蔚来、小鹏、理想和特斯拉的股价分别为38.11美元、28.03美元、22.46美元和597.95美元,分别较2月1日下跌了33.13%、43.11%、29.9%和28.8%。
随着本轮股价下跌,蔚来、小鹏、理想和特斯拉四家公司市值分别蒸发了296.24亿美元、167.78亿美元、84.41亿美元和2321.51亿美元。也就是说,从2月份开始,一个多月的时间,四家造车新势力公司的市值已经合计蒸发了2869.94亿美元(约合18678.7亿元人民币)。
特斯拉的股价下跌以及市值蒸发,或许与资本市场的权衡以及其近期充电问题甩锅电网、车辆失控/失速、刹车失灵、断轴等负面消息频繁爆出有关,但是国内三家新势力近期并没有负面新闻爆出,相反蔚来、小鹏、理想1月份的销量均创新高,都突破了5000辆,同比增速均超过350%。其中,蔚来交付量为7225辆,连续6个月创单月交付量新高;小鹏汽车同比增速最高,达到470%。
造车新势力公司股价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还是资产泡沫的退潮。“造车新势力的股价已经上涨得比较高了,泡沫比较严重,要有一个阶段性的调整。”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表示。
造车新势力公司的股价,在2020年经历了大幅上涨,以蔚来为例,其2020年年初的股价为3美元/股左右,到2020年年末就涨到了50多美元/股,实现了十多倍的增长。股价上涨的同时,造车新势力还以一般的销量撬动了庞大的资本市场,市值蹿升。2020年,特斯拉的市值是全球第一,超越了丰田、大众等大体量车企,而特斯拉的全球销量仅有50万辆,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蔚来2020年的市值为935亿美元,超越了通用、宝马等百年车企,而蔚来当年的销量不足5万辆。
前期新能源汽车板块火热,相关产业链上市公司经过此前的快速炒作多数积累了不小的涨幅,短期估值处于相对高位。不过,幸福来得快去得也快,“去泡沫”正在四家造车新势力公司上演。
例如,国内知名投资公司高瓴资本就选择了清仓。高瓴资本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网站上公布的2020年四季度末最新美股持仓情况显示,该公司在四季度清仓了其所持有的造车新势力公司蔚来、小鹏、理想的股票,原因是三家公司股价去年均大幅上涨,市值明显过高。
不过,也有不少分析师对新能源股价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苹果、百度等科技公司跨界造车以及传统汽车企业加速布局,会有很多投资者选择长期持有新能源股票。有机构认为,无需过度担忧,只是短期波动。天风证券表示,汽车板块强周期将延续,增速高点或出现在一季度。
二线借力资本
多家企业计划今年实现IPO上市
与实现上岸的第一梯队企业不同,目前还有很多造车新势力企业在为资金、量产、交付等发愁。据统计,2020年有真实销量数据的前10家造车新势力车企分别是蔚来、理想、小鹏、威马、哪吒、零跑、国机智骏、云度、速达和爱驰。
威马曾也是头部企业,不过如今其不仅在上市步伐上慢了一步,在上限量上也出现了落后。数据显示,2020年,威马汽车上险量为1.7万辆,不及蔚来的一半。销量排名在威马之后的哪吒和零跑,2020年销量甚至不足2万辆,分别为1.4万辆和0.8万辆。
对于造车新势力企业来讲,其实没有绝对的安全玩家,大家都在经历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蔚来、小鹏、理想已经上市的企业并非意味着可以稳坐钓鱼台,需要继续巩固优势;威马、哪吒、零跑等想要在短期内冲破现有格局也并不容易,需要不断突破;尾部企业所能坚持的时间也不多了,活下去或成为唯一的目标。实际上,在过去一两年的时间里,造车新势力车企已经经历了一轮淘汰,赛麟、拜腾、博郡、绿驰、奇点汽车等或已出局或徘徊在出局的边缘。
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二线造车新势力正在加紧布局。威马汽车CEO沈晖不久前公开表示,2021年将是威马汽车战略提速的一年,威马将在产品、智能化、渠道、技术等多线程加速奔跑,并布局B端出行业务。哪吒则已扩展产品线,跳出20万元以下的细分市场。此外,爱驰也已在1月份宣布获得全国网约车线上服务资质,成为国内率先入局网约车业务的造车新势力。
除了在产品以及出行领域布局,造车新势力企业正在加快上市,纷纷计划在今年实现IPO。近期,威马、零跑、爱驰等造车新势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迎来利好。近日,威马已完成上市辅导,进入上市倒计时;滴滴则入股爱驰汽车,爱驰计划首选美股IPO,但不排除登陆科创板的可能。零跑汽车于今年1月份完成B轮融资43亿元;哪吒汽车也在去年年末完成20亿元的C轮融资,并计划2021年在科创板IPO上市。
业内以为,目前,全球资本市场还是偏好新能源汽车,虽然特斯拉、蔚来等的估值令人困惑,缺乏统一标准,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投资造车新势力企业。而能够拿到多少融资,就要看企业的本事了。
汽车分析师任万付曾对媒体表示,对二线造车新势力来说,2021年的日子应该不会太难过。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逐渐恢复,一方面头部新势力的带动作用明显,再者就是错失头部新势力最佳投资机会的资本大概率会将目光转投这类新势力。只要走好差异化这步棋,二线造车新势力有望迎来冲击第一阵营的机会。
“新人”攻入
搅局?混战?格局将会怎样?
需要注意的是,造车新势力的发展中短期机会与风险凸显并存。就在蔚来、小鹏、理想的股票被“去泡沫化”,威马、哪吒、零跑等努力融资实现IPO的同时,从百度、小米、阿里到亚马逊、苹果等,国内外科技巨头都传出了造车的消息,越来越多的跨界者参与到这场造车的资本游戏中,让新能源汽车的赛道变得更加拥挤。
2月19日,有媒体报道称,小米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2月21日,小米集团就此消息给出回应,“还未就相关业务正式立项。”虽然小米否定了造车,但是其对电动汽车生态的研究与评估仍在继续。
不同于小米造车的悬而未定,3月2日,百度与吉利共同出资成立了“集度汽车”,百度一改往日供应商的角色,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入汽车行业。此前,阿里与上汽集团联合推出了智己汽车,华为也不断推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逐步深化与车企的合作。
与此同时,从进入2021年开始,有关苹果合作造车、苹果汽车专利等消息就不停地爆出。虽然,最终的合作伙伴依旧扑朔迷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苹果造车或许并不遥远。据外媒报道,2024年苹果将投产第一批量产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除此之外,背后有地产公司支撑的恒大汽车,将在2021年大展拳脚,不仅1月份宣布融资260亿港元(合人民币约217.37亿元),恒驰1也将计划于今年下半年量产上市,或将成为2021年造车新势力强势的搅局者。在国内、国外市场经历多次波折,基本上被宣布失败的法拉第汽车,如今又在各方资本力量的裹挟之下,试图重新回归国内市场,吉利与富士康的合资公司或将为FF提供代工服务。
苹果、百度、小米、恒大等的加入或许会给造车新势力在资本市场上带来短期价值的利好,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其加入,现有造车新势力格局将受到较大冲击。
面对相继出现的新竞争者,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称,“我们非常敬仰、也非常欢迎这些科技企业进入这个行业。时间对我们和几家新势力是更有利的。当新进入的科技企业埋头从0到1阶段的时候,我们已进入到从1到10的高速增长阶段。”的确,从理性的角度看,任何一个新的科技企业想要进入智能车领域,完成从调研、立项到做出一款比较好的产品,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这,或许会给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留下喘息的机会。
实际上,造车新势力所面对的竞争者不仅是即将入场的苹果、百度等科技公司领衔的新一批造车新势力,还有传统车企,他们正在加速转战新能源市场,抢夺市场份额。2月21日,吉利官宣组建全新的纯电动汽车公司,正面参与智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此前,北汽、东风、上汽、广汽、长安、长城等已经建立独立电动车品牌。合资企业也在深度参与新能源汽车市场。今年1月份南北大众几乎同时推出旗下全新的纯电动车型——ID.4 X和ID.4 CROZZ。
可以说,在各方布局的加快推进下,2021年整体汽车行业的竞争注定更趋于激烈。数据显示,造车新势力2020年全年总上险量约为15.5万辆,同比增长约129.8%,占新能源汽车整体上险量比例约13.8%。如今,这一狭窄的市场,又涌入了更多玩家,留给造车新势力喘息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不过,崔东树表示,“未来造车新势力的格局还是会有变化的,但是变化不会那么剧烈了,因为很多企业已经站住了脚,而且资本市场也有一个比较高的认可度,所以会好一些。”
应对挑战
技术升级与销量提升是当务之急
电动化趋势下,相比外部竞争,企业最大的挑战更多来自于新技术的革命性变化。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动汽车作为“新物种”已经从传统的功能性的车企转换成一个科技公司,企业想要提升自己的价值,就要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引领行业变革。正如崔东树所言,“应对挑战,造车新势力还是要实现技术升级的加速推进,才能应对行业的变化。”
所幸的是,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以互联网和软件为核心,发展与规划都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相一致,并进行了提前布局。同时,造车新势力在服务、体验以及粉丝营销方式等软实力方面已经先人一步,绑定了一定数量的用户。例如,小鹏P7在近期进行了小鹏汽车历史上最大规模的OTA升级,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科技服务;蔚来“海底捞式”的服务是其一大核心优势,并在用户当中收获“真香”评价。
在守住核心优势的同时,造车新势力仍面临着产能不足,规模不大的问题。
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对《北京青年报》表示,“造车新势力的当务之急是要把销量搞上去。如果销量上不去,资本方也会有想法,届时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就不好说了。”
蔚来、小鹏、理想2021年的销量目标均为10万辆,结合乘联会预测的中国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150万辆,如果三家企业能够达到销量目标,将合计拿下20%的份额。不过想要达到这个销量目标并不容易。
2020年,蔚来、小鹏、理想三家公司的合计上险量只有10.4万辆,其中,蔚来的上险量最高为4.3万辆。今年2月,三家公司销量虽然同比增长,但环比出现大幅下滑,蔚来降至5578辆,小鹏与理想降至2000辆左右。“头部”企业尚且如此艰难,尾部企业的处境可想而知。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郑赟曾对媒体表示,从市场容量端来看,新入局的造车新势力是有机会的,但前提是新势力能否精准定义出其种子客户,是否从研发到销售到售后一整套服务环节上围绕种子客户去发力。未来5年可能只有3至5家的新势力能够活下来。
就像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2月22日发布的万字长文中提到的,“当今世界电动汽车行业群雄逐鹿,在资本狂欢劲舞的推动下,大家的小日子都过得不错。但是,我认为汽车行业的基本规律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规模,最终全球汽车工业企业存活下来的数量不会太多,只有规模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决定企业成败的不是表面的张扬与热闹,而是厚积薄发与核心能力。”
下滑的股价就给造车新势力敲响了警钟,加之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蔚来、小鹏、理想等“头部”企业想要实现销量提升并站稳脚跟尚且不易,其他资金更加紧张、产能更加不足、销量更难成规模的企业,想要成功上岸更加不易。造车新势力所能做的就是在不断推进技术进步的同时,抓紧时间提升整体产能与销量,让资本市场以及消费者看到企业更多的价值。
文/温冲
免责声明: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信息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及其描述,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QQ:26887486),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zhongzhouauto.com/article/9/8469.html